產(chǎn)品名稱 |
枸橘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枳性溫,味苦,辛,。舒肝止痛,破氣散結(jié),消食化滯,除痰鎮(zhèn)咳。中醫(yī)用以治肝、胃氣、疝氣等多種痛癥,枳殼制劑的靜脈注射對感染性中毒、過敏性及藥物中毒引致的休克都有一定療效。
枳的名稱,早見于《周禮》(戰(zhàn)國后期約公元世紀)“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币惨娪凇渡胶=?jīng)》(戰(zhàn)國后期作品,可能比《周禮》稍后)的北山經(jīng)“北獄之山,多枳棘剛木?!薄吨芏Y》與《山海經(jīng)》所稱的枳,按其地理分布來說就是中國植物志所理解的枳。直至公元九世紀以前,中國古代書冊所載的枳,大抵都指同一植物從蘇頌《圖經(jīng)本草》(公元1061年)以至明、清兩代各家本草所稱的枳(包括枳實和枳殼),有時還指的是柑橘屬某些種類,例如香橙,甚至是酸橙,紹興校定《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159年)與《四部叢刊》影印金泰和甲子版兩書中的汝州枳殼圖都已公認為本志所理解的枳,至于紹興校定本與甲子版的成州枳實圖二者有些差別,但二者的果都是無毛的。有中國柑橘園藝學(xué)者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成熟果變?yōu)闊o毛的枳的一個類型,因而就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果無毛的就不是本志所理解的枳。據(jù)此,紹興校定本的成州枳實圖以其植株較矮小,枝曲折,刺粗而長,3小葉等特征不可能是柑橘屬植物,更不可能是香橙。至于甲子版的那幅圖,除了它的葉不大象指狀3出葉之外,也不能排除它不是枳。(當然是屬于柑橘屬植物的可能性較大)。有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了枳的常綠類型,以及具單小葉及2小葉的自然雜交枳類,使我們對于枳的生物學(xué)特性有了進一步了解。以前認為“冬不落葉”的,或“葉為單葉”(應(yīng)該是單小葉)的都不會是枳的考證,值得重新考慮。
枳實和枳殼,本是同一植物。初只有枳之名(見公元前約202年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稍后始有枳實之名,自《開寶本草》(公元974年)之后又多了枳殼一名,沈括《夢溪筆談》(公元1093年或稍前)附篇“補筆談”卷三,‘藥效’一節(jié)說:“六朝以前醫(yī)方,枳實,無枳殼,……后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療各有所宜”,此后,元、明、清各代本草都說枳實用嫩果制成,果皮較厚,內(nèi)存種子(也有另說是除核的),它的藥效是“性酷而速”(寇宗爽《本草衍義》);枳殼是大果或半成熟的果制成,常將種子挖去,故中空而皮薄,它的藥效是“性和而緩”。大抵幼果所含的藥效成分較多且高,成熟果的生化成分已部分轉(zhuǎn)化。此外,枳的種子含較多量的苦味物質(zhì),即富含黃烷酮甙類化合物,這些成分都與藥性有關(guān),也就是說,帶種子或不帶種子的藥材,它們的藥性應(yīng)有差別。
枳是小喬木,株高1-5米不等,樹冠傘形或圓頭形。枝綠色,嫩枝扁,有縱棱,刺長達4厘米,刺尖干枯狀,紅褐色,基部扁平。葉柄有狹長的翼葉,通常指狀3出葉,很少4-5小葉,或雜交種的則除3小葉外尚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小葉等長或中間的一片較大,長2-5厘米,寬1-3厘米,對稱或兩側(cè)不對稱,葉緣有細鈍裂齒或全緣,嫩葉中脈上有細毛。
花單朵或成對腋生,一般先葉開放,也有先葉后花的,有完全花及不完全花,后者雄蕊發(fā)育,雌蕊萎縮,花有大、小二型,花徑3.5-8厘米;萼片長5-7毫米;花瓣白色,匙形,長1.5-3厘米;雄蕊通常20枚,花絲不等長。
施肥方式:施肥很重要,好每年4個季節(jié)各施1次,春秋2季重施保果肥和保樹肥。保果肥在開花前進行,所施肥料以發(fā)酵過的人畜糞尿、塘泥、堆肥、草木灰、過磷酸鈣及硫銨為主。采用環(huán)狀溝施肥法和水平溝施肥法。冬季應(yīng)施越冬肥,施后在樹的周圍堆積15-18厘米腐熟草皮,再鋪上塘泥土,以確保枳實安全越冬。隔一定時候進行中耕除草。整形修剪:整枝修剪要使側(cè)枝分布均勻,內(nèi)空外圓,有利通風(fēng)透光。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