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廣西地徑2公分欒樹,欒樹小苗,重慶欒樹,欒樹小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欒樹,別名:木欒、欒華等,是無患子科、欒樹屬植物。為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老時縱裂;皮孔小,灰至暗褐色;小枝具疣點,與葉軸、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無毛。
欒樹生長于石灰石風化產(chǎn)生的鈣基土壤中,耐寒,在中國只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下游,在海河流域以北很少見,也不能生長在硅基酸性的紅土地區(qū)。欒樹春季發(fā)芽較晚,秋季落葉早,因此每年的生長期較短,生長緩慢,木材只能用于制造一些小器具,種子可以榨制工業(yè)用油。
形態(tài)特征
葉叢生于當年生枝上,平展,一回、不完全二回或偶有為二回羽狀復葉,長可達50厘米;小葉(7-)11-18片(頂生小葉有時與上部的一對小葉在中部以下合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對生或互生,紙質(zhì),卵形、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3-6厘米,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鈍至近截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鋸齒,齒端具小尖頭,有時近基部的齒疏離呈缺刻狀,或羽狀深裂達中肋而形成二回羽狀復葉,上面僅中脈上散生皺曲的短柔毛,下面在脈腋具髯毛,有時小葉背面被茸毛。
聚傘圓錐花序長25-40厘米,密被微柔毛,分枝長而廣展,在末次分枝上的聚傘花序具花3-6朵,密集呈頭狀;苞片狹披針形,被小粗毛;花淡黃色,稍芬芳;花梗長2.5-5毫米;萼裂片卵形,邊緣具腺狀緣毛,呈嚙蝕狀;花瓣4,開花時向外反折,線狀長圓形,長5-9毫米,瓣爪長1-2.5毫米,被長柔毛,瓣片基部的鱗片初時黃色,開花時橙紅色,參差不齊的深裂,被疣狀皺曲的毛;雄蕊8枚,在雄花中的長7-9毫米,雌花中的長4-5毫米,花絲下半部密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花盤偏斜,有圓鈍小裂片;子房三棱形,除棱上具緣毛外無毛,退化子房密被小粗毛。
蒴果圓錐形,具3棱,長4-6厘米,漸尖,果瓣卵形,外面有網(wǎng)紋,內(nèi)面平滑且略有光澤;種子近球形,直徑6-8毫米?;ㄆ?-8月,果期9-10月。
栽培技術
欒樹病蟲害少,栽培管理容易,栽培土質(zhì)以深厚,濕潤的土壤為適宜。以播種繁殖為主,分蘗或根插亦可,移植時適當剪短主根及粗側(cè)根,這樣可以促進多發(fā)須根,容易成活。秋季果熟時采收,及時晾曬去殼。因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jīng)處理,第二年春播常不發(fā)芽,故秋季去殼播種,可用濕沙層積處理后春播。一般采用壟播,垅距60-70cm,因種子出苗率低,故用種量大,播種量30-40kg/畝。
扦插育苗
插條的采集:在秋季樹木落葉后,結(jié)合l年生小苗平茬,把基徑0.5~2cm的樹干收集起來作為種條,或采集多年生欒樹的當年萌蘗苗干、徒長枝作種條,邊采集邊打捆。整理好后立即用濕土或濕沙掩埋,使其不失水分以備作插穗用。
插穗的剪取:取出掩埋的插條,剪成15cm左右的小段,上剪口平剪,距芽1.5cm,下剪口在靠近芽下剪切,下剪口斜剪。
插穗的冬藏:冬藏地點應選擇不易積水的背蔭處,溝深80cm左右,溝寬和長視插穗而定。在溝底鋪一層深約2~3cm的濕沙,把插穗豎放在沙藏溝內(nèi)。注意葉芽方向向上,單層擺放,再覆蓋50~60cm厚的濕沙。
扦插:插壤以含腐殖質(zhì)較豐富、土壤疏松、通氣性、保水性好的壤質(zhì)土為好,施腐熟有機肥。插壤秋季準備好,深耕細作,整平整細,翌年春季扦插。株行距30cm×50cm,先用木棍打孔,直插,插穗外露1~2個芽。
插后管理:保持土壤水分,適當搭建蔭棚并施氮肥、磷肥,進行適當灌溉并追肥,苗木硬化期時,控水控肥,促使木質(zhì)化。
主要價值
欒樹耐寒耐旱,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木材黃白色,易加工,可制家具;葉可作藍色染料,花供藥用,亦可作黃色染料。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主目赤腫痛;多淚。
①《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毗,消目腫。
②《唐本草》: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北方欒樹
北方常見的一種欒樹稱北方欒樹,華北分布居多。北方欒樹已得到很大的開發(fā)應用,欒樹在北京行道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天安門兩側(cè)(南池子至新華門),欒樹與松柏交相輝映。
復羽葉欒樹
復羽葉欒樹分布于中國中南、西南部,落葉喬木,高達20m,花黃色,果紫紅色,二回羽狀復葉。8月開花,蒴果大,秋果呈紅色,觀賞效果佳。
秋花欒樹
秋花欒樹,又稱九月欒,是欒樹的一個栽培變種,落葉大喬木,高達15m左右,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鄉(xiāng)土樹種。主產(chǎn)中國北部,是華北平原及低山常見樹種,朝鮮、日本也有分布。葉片多呈一回復葉,每個小葉片較大,8月至9月開花,易于與欒樹區(qū)分。枝葉繁茂,晚秋葉黃,是北京理想的觀賞庭蔭樹及行道樹,也可作為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
————— 認證資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