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別名 |
石雕三世佛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佛像藝術(shù)的出現(xiàn),是公元一、二世紀(jì)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chǎn)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產(chǎn)生后的六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xùn),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紀(jì)前,并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xiàn)。在阿育王時代(公元七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無佛像可見。從這里,可以看到當(dāng)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xùn),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當(dāng)然,也有可能出于這樣一種心理,即他們以為佛的神圣形象難以描繪,制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圣的罪過。
西方阿彌陀佛
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號稱西方三圣。一般祈禱于阿彌陀佛,主要目的在于祈求死后的解脫。漢傳佛教認(rèn)為,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回,故亦號“接引佛”,也因為此佛有無量壽命與光明,亦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在藏傳佛教,他被稱為月巴墨佛,也是的象徵。
———— 認(rèn)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