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重熙通寶,古錢幣,銅幣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品牌 |
古玩古董 |
材質(zhì) |
銅 |
擺掛形式 |
擺飾 |
表面工藝 |
印刷 |
尺寸 |
80*38cm |
風(fēng)格 |
田園 |
工藝 |
雕刻 |
是否可定制 |
是 |
適用場景 |
家居 |
紋飾圖案 |
樓閣亭榭 |
造型 |
動物 |
泰和通寶哪里鑒定
標(biāo)簽: 金代 稀見 泰和通寶楷書 折三合背 珍賞 分類: 遼金西夏元
泰和通寶美書相 合背一品稀罕式
稀見金代《泰和通寶楷書折三合背》銅錢珍賞
稀見的金代《泰和通寶楷書折三合背》銅錢珍賞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鑄泰和通寶錢。該錢分五等幣值,其中以折十型楷書大錢為珍貴。傳此泉錢文乃章宗御書。章宗以善寫宋徽宗瘦金體而,其所鑄泰和通寶楷書錢,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錢文書法都頗具徽廟遺風(fēng)。
譜錄品中該錢有寬緣、細(xì)緣兩種版式,細(xì)緣類又有大字、小字之別。其所鑄錢大多輪廓深峻,文字秀美俊朗,范型規(guī)整,制作。長期以來,泰和通寶和重寶錢皆倍受泉家鐘愛,其道理便在其中矣。
而泰和通寶折三錢,度雖然較之折十錢要低,然,其仍屬金代珍泉之一。之前,諸譜未見到錄入該錢合背式,愚博客亦在早前展賞過折五泰和通寶楷書合背之式。時至今日,再將帳中所藏的這枚泰和通寶楷書折三合背錢擇出,拍照亮相,遣之于博客公展鑒賞,以饗泉好。
首識書相。一眼可識,本品面背之文“泰和通寶”四字,楷書書體,直讀,合背。盡管銹蝕較重,然可感其字書寫十分規(guī)范,字形大小適中,布局端正協(xié)調(diào),筆劃橫直豎立,起收有頓,轉(zhuǎn)折見鋒,字形結(jié)構(gòu)協(xié)調(diào)灑脫而又勁力十足。其中,“寳”字更具徽廟風(fēng)格。無需贅述,本品書相,俊朗端美,既凸顯了泰和通寶楷書錢之書相個性風(fēng)格特征,又體現(xiàn)了金代鑄幣美書之普遍性風(fēng)格特征。故而,以其書相斷之,其乃章宗官爐所鑄,其門得開。
次觀鑄相。展目本品,可識其鑄制規(guī)整有加,直徑為30.52毫米,重約7.57克,鑄體厚薄適中,乃折三形制確定。其鑄相顯示,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干干凈凈。復(fù)觀字廓,亦是深竣挺拔,輪廓清晰,鼓凸自然有度,毫無做作之態(tài)。無需細(xì)表,觀鑄識體,本品可謂鑄相頗佳,體現(xiàn)了金代鑄幣美制之特點,非章宗官爐莫屬,其門再開。
再察銹相。不難看出,本品銹痂較重,其出于北地生坑。察其銹痂,皮殼疊嶂,銹痂緊縛錢體,兩面銹色藍(lán)綠相間,層次豐富,分布自然,色正銹真。測其銹質(zhì),異常老道,質(zhì)地生硬而不糟。薄銹之處,可見包漿凝重,老熟之感彰顯。進(jìn)而可識其材質(zhì)乃青銅質(zhì)地,銅色更是熟舊自然。顯而易見,本品銹相無異無邪,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門不叩自開矣。
一番鑒賞,幾度審視,本枚“泰和通寶楷書折三合背”錢,三相一材,無異無邪,開門見山,乃毋容置疑之品。前述,雖然該錢合背之式諸譜漏載,然古泉發(fā)現(xiàn)乃漸次展開,過去泉家未見之式或泉譜未載,情理之中,不等于其無。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此錢此式,至今亦是十分少見,乃屬難得之式,收藏價值自然更上一層樓矣。
———— 認(rèn)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