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韋馱菩薩,八大神將,四大天王,四大菩薩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產(chǎn)地 |
河南 |
包裝 |
木盒包裝 |
尺寸 |
3厘米~6厘米 |
加印LOGO |
不可以 |
適用場所 |
家居 |
送禮對象 |
其它 |
制作工藝 |
雕刻 |
韋陀尊天菩薩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護法神,被尊為佛教的兩大護法之一,與伽藍菩薩同列[2]。他被認為是賢劫的后一尊佛,在我們這一劫中,共有一千尊佛出現(xiàn)于人間,韋陀菩薩則是其中的一尊[2]。他的形象通常被描繪為一位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勇士,時刻在世間護法,晝夜不停護持正法[2]。
韋陀尊天菩薩的故事和形象在各種佛教文獻和藝術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一些寺廟的天王殿彌勒菩薩背后,常常供奉有韋馱菩薩像[2]。此外,他的形象和事跡也被制作成各種視頻,在網(wǎng)絡傳,如360視頻上就有多達32個相關視頻[3]。
總的來說,韋陀尊天菩薩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他的形象和事跡在佛教文化和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藏經(jīng)》『說總圣錄』記載,韋陀菩薩生于農(nóng)歷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擁三洲大法輪,一十八世為將軍身,五十四世為宰相,造亭接眾一百二十所,開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樹缽八百萬,設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條,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寶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經(jīng)》一百藏。一十七世為真童身。
印度佛教史記載,韋陀原為婆羅門教之神,此神之崇拜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紀后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為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位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
相傳釋迦涅盤時,諸天和眾王分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各自回去建塔供養(yǎng)。一個捷疾鬼混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陀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夸獎韋陀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于是,韋陀被人們稱為護法菩薩。
韋陀菩薩曾受佛陀付囑,鎮(zhèn)護東西南三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陀菩薩圣像常常威武立于天王殿內(nèi),背對彌勒佛,面向寺院,以守護伽藍(伽藍即道場之意)。韋陀菩薩是護法神,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又稱降魔杵)。韋陀菩薩的神威形象,為道宣大師定中起觀所得。
《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中記載,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少有佛法,故言"三洲"),救護諸梵行沙門。宋代以后,中土寺院均塑韋陀尊天圣像。韋陀菩薩拿杵的姿勢有多種,有菩薩合掌,寶杵平擱于肘間;也有菩薩手垂下來,寶杵在手掌中;也有以杵柱地,威風凜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