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早在2200多年前的中國秦代著作《呂氏春秋*審時》中就提到,“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yǎng)之者天也。”在強調順應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這個觀點上,中國農耕文化傳承數千年的思想體系和西方傳入的現代有機農業(yè)的哲學理論不謀而合。
現代有機農業(yè)中強調不使用化學肥料,而使用天然生物肥料,可以更好地保持自然循環(huán),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玻璃鋼農耕人物雕塑以人物為主題,農業(yè)器具為道具制作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田間耕作的勞動場景,有田間割麥子的場景,有田間耕作的場景,有推磨的場景,有牛拉犁的場景,有鋤草的場景等等,
玻璃鋼農耕人物雕塑反應出了農耕人物耕作時的形態(tài)特征以及耕作手法。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xiāng)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描寫古代人民辛勤勞作的詩句。
春回大地,一縷縷暖陽撫摸著每一寸土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時節(jié)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大國,在祖祖輩輩的耕種中我們才得以繁衍生息,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也代代傳承給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在現在的城市中雖然很少可以看到春耕的場面了,但是另外一個東西卻走進我們的視野——玻璃鋼農耕人物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