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乾隆朝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內(nèi)壁及底足內(nèi)施綠彩,俗稱“綠里綠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里綠底”極淺淡,迎光側(cè)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fēng)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著在白釉上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xiàn)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見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百鹿、花鳥、仕女、百花(亦稱“百花不露地”)、八仙、云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的器型以外,新穎造型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zhuǎn)頸瓶。款識有青花、紅彩、金彩等種類。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種紅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體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仔細觀賞,足內(nèi)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diào),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絀
清雍正朝,粉彩進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chǔ)上有很大發(fā)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還是紋飾,都達到的高度,堪稱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窯同時大量生產(chǎn),精細的官窯制品可與琺瑯彩比美。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它的地釉質(zhì)量好,無論白度還是透明度都超過了明代永樂的白釉,經(jīng)測定,雍正粉彩盤的瓷胎白度達到77.5%。陶瓷史家陳萬里先生說過:“雍正白釉之進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軟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術(shù)也較高,琺瑯彩在燒彩前與燒彩后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顏料則不同,除在紅、黑二色外,其他顏色在燒之前無法區(qū)別,顏料配制后進行試燒,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繪,經(jīng)低溫彩燒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瑩的光澤,有的粉彩紋飾的邊際還顯現(xiàn)出彩虹般的光暈。粉彩的繪畫技法多樣,官窯更為考究,有平涂、渲染、沒骨、洗、皴、點等,工筆、寫意俱全,富有中國畫的筆韻。所繪紋飾以花鳥草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