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胎釉
成化斗彩用麻倉瓷土礦制作出的瓷胎大的特點就是質感柔糯、白凈、細膩,在強光照射下呈肉紅色胎質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于脫胎。施釉潔白肥腴,釉質特,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麻倉土在此時消耗殆盡,后續(xù)琺瑯彩也無法使用,成為成化斗彩的鮮明特征。
對比仿品胎體厚薄不一,胎壁不平,胎質灰白,缺少對應原料,現代主要以高嶺土為主。色彩不夠艷麗,如紅、黃、綠、紫等。成化斗彩色調特色不一,現代工藝顯色無法跟成化水平相比,無法形成成化的具體風格。仿品上釉輕薄,沒有脂感,胎土雖厚重,但透亮性不如成化明顯。
辨彩料斗彩圖案繪制集中在胎體表面,釉色豐富而華貴。成化時期工人制瓷取得成就,其手法、選料、配對賦予了斗彩多樣性,造就了多種彩色。成化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艷清新。成化斗彩在彩色運用上靈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紋飾風格,或者選用一兩種(如斗彩卷葉紋瓶),或者選用三四種(如斗彩葡萄紋杯),或者選用五六種(如斗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較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的極少。然而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精當,素雅與鮮麗兼而有之,明麗悅目,清新可人。對比仿品,現代手藝不如成化細致精巧,配色不夠活靈活現,紋飾上往往出現明顯漏洞。
辨工藝成化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用手扶之猶如和田白玉之手感。
米糊底成因:胎骨清洗不夠純、返出來的鐵斑。
成化瓷器修胎規(guī)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于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墻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墻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
看微痕
玩宣德、成化彩瓷的行家里手指出,器表釉面上的“虹彩”表象是判真識假的硬指標?!昂绮省辈皇怯圆实幕瘜W成分致色,而是一種物理現象的光學致色。孝偉對這樣的看點和判定是認同的。但是這樣的不易目視發(fā)現的“虹彩”與出現在釉面的可直觀的“蛤蜊光”是有所區(qū)別的。據說,“蛤蜊光”已能人工制造了,這就更應該警惕。不應一見有蛤蜊光就深信是到代的,是真品。當然人為的蛤蜊光和自然的蛤蜊光還是有區(qū)別的,關鍵在于細心觀察,冷靜比較,杜絕盲從。
此斗彩雞缸杯表面或淡雅或濃艷的色彩描繪了母雞圖景,紋飾繪畫線條簡練,用筆自然,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充滿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畫面上的雄雞昂首啼鳴,雌雞低頭覓食,三只雛雞振翅追逐其后,雄雞、雌雞、雛雞各具神態(tài),觀其形仿佛能聞其聲。
史書記載,斗彩雞缸杯為成化皇帝年明憲宗朱見深使用的酒杯,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所謂的“斗彩”是指彩瓷彩繪上的一種工藝,先用青花在坯體上描繪圖案輪廓。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來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后成型。
由于彩繪的方式分為釉上、釉下兩部分,有拼斗之意,故曰“斗彩”。由于是皇帝御用用品,成品率極低。當時上品被送到宮內,次品則被銷毀,故流傳到民間的數量極少。在古代就這樣關于斗彩雞缸杯珍貴程度的描述,“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
早在明萬歷皇帝的《明實錄·神宗實錄》中,就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的記載。到了清朝,斗彩雞缸杯依舊受到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萬歷器索金數兩,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雞缸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以陶器而得玉之上價,其貴重如此?!?br/>
據歷史文獻記載,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實物。成化時期的斗彩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
對“斗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后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態(tài)勢,故稱“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認為“斗彩”應為“豆彩”,因為綠色如豆青。有人認為“斗彩”應為“逗彩”因為釉下與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
成化斗彩雞缸杯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燒造時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宮廷,次品則被銷毀,因而流傳到民間的數量極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寧存成窯,不茍富貴?!绷碓凇度f歷野獲篇》中則有“成窯酒杯,沒對至博銀百金?!背苫俑G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