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窯又可分為中空式窯、余熱鍋爐窯、懸浮預熱器窯和懸浮分解爐窯。20世紀70年代前后,發(fā)展了一種可大幅提高回轉(zhuǎn)窯產(chǎn)量的煅燒工藝——窯外分解技術。其特點是采用了預分解窯,它以懸浮預熱器窯為基礎,在預熱器與窯之間增設了分解爐。在分解爐中加入占總燃料用量50%~60%的燃料,使燃料燃燒過程與生料的預熱和碳酸鹽分解過程,從窯內(nèi)傳熱效率較低的地帶移到分解爐中進行,生料在懸浮狀態(tài)或沸騰狀態(tài)下與熱氣流進行熱交換,從而提高傳熱效率,使生料在入窯前的碳酸鈣分解率達80%以上,達到減輕窯的熱負荷,延長窯襯使用壽命和窯的運轉(zhuǎn)周期,在保持窯的發(fā)熱能力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產(chǎn)量的目的。
水泥速凝是指水泥的一種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過早變硬現(xiàn)象。高溫使得石膏中結晶水脫水,變成漿狀體,從而失去調(diào)節(jié)凝結時間的能力。假凝現(xiàn)象與很多因素有關,一般認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時磨內(nèi)溫度較高,使二水石膏脫水成半水石膏的緣故。當水泥拌水后,半水石膏迅速與水反應為二水石膏,形成針狀結晶網(wǎng)狀結構,從而引起漿體固化。另外,某些含堿較高的水泥,硫酸鉀與二水石膏生成鉀石膏迅速長大,也會造成假凝。假凝與快凝不同,前者放熱量甚微,且經(jīng)劇烈攪拌后漿體可恢復塑性,并達到正常凝結,對強度無不利影響。
水泥主要技術指標
(1)比重與容重:標準水泥比重為3.1,容重通常采用1300公斤/立方米。
(2)細度:指水泥顆粒的粗細程度。顆粒越細,硬化得越快,早期強度也越高。
(3)凝結時間:水泥加水攪拌到開始凝結所需的時間稱初凝時間。從加水攪拌到凝結完成所需的時間稱終凝時間。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初凝時間不早于45分鐘,終凝時間不遲于6.5小時;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復合硅酸鹽水泥終凝時間不遲于10小時。實際上初凝時間在1~3小時,而終凝為4~6小時。水泥凝結時間的測定由凝結時間測定儀進行。
(4)強度:水泥強度應符合國家標準。
(5)體積安定性:指水泥在硬化過程中體積變化的均勻性能。水泥中含雜質(zhì)較多,會產(chǎn)生不均勻變形。
(6)水化熱:水泥與水作用會產(chǎn)生放熱反應,在水泥硬化過程中,不斷放出的熱量稱為水化熱。
(7)標準稠度:指水泥凈漿對標準試桿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時的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