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濱藜(學名: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 )是藜科,濱藜屬多年生半常綠灌木,又稱灰毛濱藜,為鹽堿地優(yōu)良飼草 。四翅濱藜廣布世界各大洲的溫帶、亞熱帶、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原產美國中西部高原。為半干旱地區(qū)的典型植物,廣泛用于牧場改良、防風固沙、鹽堿地改造,是一種耐干旱、干冷、高寒,可以防風固沙、改造鹽堿、改良牧場的飼料灌木。
形態(tài)特征:四翅濱藜為準常綠灌木,高1—2米,枝條密集,樹干灰黃色,嫩枝灰綠色,葉互生,條型和披針型,全綠,長1.5—6.8厘米,葉正面綠色,稍有白色粉粒,葉背面灰綠色粉粒較多,無明顯主莖,分枝較多,當年生嫩枝綠色或綠紅色,木質化枝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紋,花單性或兩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花期5—7月。胞果有不規(guī)則的果翅2—4枚,果翅為膜質,種子卵形,7月中下旬開始掛果,9月下旬成熟,種子有后熟作用。
營養(yǎng)成分豐富,是價值的優(yōu)良飼料灌木,其枝葉含粗蛋白12%以上(其中葉含粗蛋白21、6% 枝含粗蛋白8、32%)。無氮浸出物達到38、97%,同時具有積累硒的能力,更加提高了飼料質量。同時其生物量較大,達23噸/公頃,尤其在冬春雪后不易被雪掩埋,從而可以提高牧區(qū)的抗白災能力。是牛、羊的救命飼料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