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氧化銀與氧化亞銅接觸,封閉氯化亞銅的暴露面,達到控制腐蝕銅雕佛像的目的。先用機械方法,剔除粉狀銹,露出灰白色蠟狀物氯化亞銅。然后將氧化銀與酒精調(diào)成糊劑,涂在氯化亞銅表面,并置于潮濕環(huán)境中,使其充分作用,形成氧化亞銅和氯化銅,覆蓋氯化亞銅表面。兩者皆為穩(wěn)定性鹽,如此多次操作,直至將器物置于高濕環(huán)境中仍不出現(xiàn)粉狀銹的腐蝕點為止。此法適于斑點狀局部腐蝕的器物及有金屬鑲嵌物的器物。
清雍正銅鍍金大日如來像頭飾螺發(fā),頭頂肉髻高隆,形似塔狀,大耳齊垂于肩。面相飽滿,額部高廣,雙眉上挑,雙目低垂,隆鼻小嘴,五官端正莊嚴,神態(tài)安詳寧靜。寬肩細腰,身軀壯碩。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左肩搭袈裟一角。衣紋簡潔,僅于領口、袖口和小腿處刻出條狀的衣邊,余處光潔圓潤,凸顯出身軀的自然起伏與變化。結(jié)跏趺端坐于蓮花寶座上,雙手均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拇指和食指相拈,結(jié)轉(zhuǎn)法輪印,顯示了大日如來特有的形象特征。身下蓮座造型規(guī)范,上下邊緣以均勻的連珠紋裝飾,蓮瓣頎長飽滿,排布整齊,環(huán)飾于臺座前方半周。蓮座底部有裝藏,底沿可見密布的剁刺,以固定封藏的底板,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杵(又稱羯磨杵)圖案,顯示了具有護持功用的佛教特殊用意。整像造型,法相莊嚴,工藝精細,體量碩大,品相,充分展現(xiàn)了清代藝術的風格特點和華貴氣象。
佛像藝術品具有特的藝術魅力,佛家高深的哲學、美學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說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藝術生命力,比如明早期的漢傳佛家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jié)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從造像的風格上來看,更加貼近了生活。從造型配飾上看,菩薩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著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飾貼體而輕柔,視覺效果非常逼真。藏傳佛家造像,內(nèi)地宮廷的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臉部鎏金或貼金。而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以黃銅鑄造,澄黃亮麗,他處少見。同時,眼與白毫常以白銀鑲嵌,唇部和衣紋喜歡用紅銅鑲嵌,使整體造像顯得非常華麗。而現(xiàn)在的佛像只有技術支持,神韻卻很難做出來。因此,需要收藏者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因此,金銅佛像的思想和藝術精神內(nèi)涵才是被看重的,藝術價值決定它的經(jīng)濟價值。
藥師佛又稱為大醫(yī)王佛,是梵文中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簡稱,與釋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彌佗佛并稱為三方佛。據(jù)《藥師經(jīng)》說,藥師成佛前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曾發(fā)十二大愿,經(jīng)歷修煉,終成正果,化現(xiàn)東方凈土,成為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與無量壽同樣是以持名號念佛為眾生祈愿的方便法門,可為眾生醫(yī)治病苦,消災延壽,所以在藏傳佛家寺院的醫(yī)學殿內(nèi)也常供奉此像。
明代宣德一朝宮廷造像藝術深受永樂時期宮廷造像藝術的影響,氣度非常明顯的表現(xiàn)在造像藝術的氣韻與工藝中,這一時期宮廷造像藝術風格即有永樂宮廷造像的宏闊又有宣德宮廷造像的瑰麗。其造像藝術兼收并蓄于兩朝的傳統(tǒng),實是宣德宮廷造像藝術汲取傳統(tǒng)的宮廷造像藝術的精神而形成自有的造像風貌神韻。
明代宮廷造像以氣宇非凡、工藝精良,深得后人贊譽珍賞,素為藏家所重。早在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尊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佛以1.2億港幣的天價釋出。明代宣德宮廷風格的木雕漆金造像極為,而背光、底座完整一套的更是,查閱公私收藏,尚無與本品全然相似者。在美國費城美術館收藏有一尊木雕漆金的紅圣海觀音像與本尊造像為同一時期作品,可為參考。紐約佳士得2018年春拍有一套完整的17世紀木雕漆金釋迦牟尼佛,成交價為684,500美金。廈門保利2018年春拍一尊18世紀的木雕漆金釋迦牟尼也以460萬人民幣的釋出。此尊藥師佛造像相較于廈門保利和紐約佳士得的木雕造像年份更早、其莊嚴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題材是更為稀有的藥師佛,因此理應有著更好的市場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