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inn) Presl),是樟目、樟科、樟屬常綠大喬木,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優(yōu)以臺灣、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栽培較多。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冷。適生于年平均溫度16~17℃以上,低溫-7℃以上地域。香樟對土壤要求不嚴,于深厚肥沃的粘壤土、砂壤土及酸性土、中性土中發(fā)育均佳,在含鹽量0.2%以下的鹽堿土內(nèi)亦可生長。
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全緣,軟骨質(zhì),有時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晦暗,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具離基三出脈,有時過渡到基部具不顯的5脈,中脈兩面明顯,上部每邊有側(cè)脈1~3~5(7)條。
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位于內(nèi)輪,箭頭形,長約1毫米,被短柔毛。子房球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1毫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截平,寬達4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具縱向溝紋?;ㄆ?~5月,果期8~11月。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排灌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壤土作圃地,忌選水地和堿性土。分別于冬初、播種前進行第1、2次耕耙,并底施腐熟廄肥22.5~30.0t/hm2或碳銨750kg/hm2、磷肥750kg/hm2、菜餅2250kg/hm2,然后筑成高床,床高、寬分別為35~50cm、1.2m。
因為香樟主根深而側(cè)根少,所以育苗時要注意培育側(cè)根。在苗圃中一般要經(jīng)過2次移植,香樟樹苗一般1年后好進行移苗,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小苗移植是剪去主根一段,只留10~15cm長即可。苗木移栽密度按0.5m×0.3m進行,以利于側(cè)根、須根發(fā)育,同時為起苗帶護根土做準(zhǔn)備。一年生幼苗易受凍害,移栽時要剪掉晚秋梢,用稻草覆蓋保墑。出圃苗標(biāo)準(zhǔn):地徑2~4cm,主干綠色,黑褐色苗木不宜栽植,因為樹苗已老化。
小苗造林的,中耕除草為1年1次,在秋冬季樹木休眠期進行,中耕深度以20~30cm為宜。一方面可促進土壤風(fēng)化,消滅病蟲害;另一方面樹木處于休眠期,如損傷部分根系不會對樹木生長有較大影響。此外,中耕結(jié)合施肥效果會更佳,這時應(yīng)施基肥,可蓄水、保溫、促進根系發(fā)育,為來年樹木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除此以外,可與低矮農(nóng)作物套種進行撫育管理,因為低矮農(nóng)作物可使樹木周圍土壤變松,肥力增加,特別是在高溫天氣低矮農(nóng)作物可防止地面水分的蒸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