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制,清代乾隆年間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款識。
乾隆朝歷時達(dá)60年之久,燒造量大,寫款者幾經(jīng)易手,所以,乾隆官窯器的款式變化較多。楷書與篆書也同時并用,以篆書款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橫排,布局與雍正官窯相同;有的作六字雙行豎寫,字體介于楷書與隸書之間。
乾隆瓷器鑒定特征
一、乾隆瓷器造型特征:乾隆時的瓷器,造型端莊規(guī)整,大小器物之作均甚,但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風(fēng)格華麗,不惜工本,新奇的器物不可勝數(shù)。特別是小件文具和玩賞品制作甚多,精美靈巧,令人愛不釋手。仿古的器型和一般琢器,承襲了雍正時的貼塑耳裝飾,并更為盛行。
二、乾隆瓷器圖案紋飾特征:乾隆時期紋飾內(nèi)容豐富多彩,除傳統(tǒng)的題材外,尤多封建倫理和福祿壽寓意畫面。如石榴百子、百子圖、五福捧壽、福壽三多、五子奪魁、五子登科、三羊開泰、八吉圖、八仙祝壽、月月見喜。這些祈福求祥的內(nèi)容,成為以后各朝司空見慣的裝飾,廣泛流行于清末。另外,贊頌和粉飾太平的紋飾,也有較多的表現(xiàn)。
乾隆時期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guī)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另外如“景慎堂”、“養(yǎng)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yuǎn)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應(yīng)視為官窯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