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黃金搶救時間為4—6分鐘,如果在4分鐘之內得不到搶救,患者隨即進入生物學階段,生還希望就為渺茫。因此對于心臟驟停的病人,不要“爭分奪秒”地去醫(yī)院,應就地搶救。盡快使病人就地臥,迅速掏出咽部嘔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性。
救護車一般都有動力轉向系統(tǒng)、額外的翻車保護桿和經(jīng)過改良的后部懸掛,以它們能夠平穩(wěn)地行駛。救護車在運輸病人時可以乘坐7人(司機1名,擔架員2名,大夫1名,護士1名,患者1名,家屬1名),在事故和緊急狀態(tài)下只能運載一副擔架。
救護車急救轉運三原則:
1、就近原則。
如果條件允許,科學合理地將病人通過120救護車轉運到較近的醫(yī)院方是非常關鍵的。相反,運輸距離越長,風險就越大。
2、選擇有救治能力的醫(yī)院的原則。
比較近的轉院醫(yī)院能病人嗎?如果技術不行,或者沒有地方,這些都是不行的。機構多,技術的開展,人員的能力,在不同的機構,還是有差別的。
病人轉院之后,需要進一步科學的劃分,這在不同的機構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面對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急診能全然勝任,他就可以對病人進行科學地早期搶救和救治,包括溶栓或介入。但在現(xiàn)實之中,這種完全勝任的能力并不是所有急診科室都具備的,所以更應當通過急救車轉運轉到有能力的醫(yī)院。
3、病人及其家屬(包括直接經(jīng)手人)自愿選擇機構的原則。
考慮到病人的愿望,病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因此,院前急救車轉運怎么地進行醫(yī)院對接,將患者轉移到有能力的醫(yī)院,已經(jīng)成為當前關鍵的內容。否則,患者隨時可能面臨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