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直徑一般在38到39毫米,重量在26.4克到27克之間,成色應該是89%的銀,純的可以達到90%銀?,F(xiàn)在大家手里的稍微偏輕和偏重也都是正常的,畢竟在流通的過程中會有損耗。
袁大頭按年號分為民國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版等。1元面值的袁大頭一共只有4個年份,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除了這四個,其實還有一個五年的,但它不是1元的面值,而是1角和2角的面值。
收購銀元洋錢古錢,真心賣的朋友請將銀元放一起,在自然光下拍攝正反側面清晰大圖,發(fā)手機圖清晰即可確定真假品質定價,雙方約定好即可上門回收,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北洋鑒于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guī)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fā)國幣[1]。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趁機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guī)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國幣以壹圓銀幣為主幣,總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26.86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23.9024808克),以銀九、銅一(后改為銀89,銅11)鑄造。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fā)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秶鴰艞l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后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xù)鑄造。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guī)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
回收光緒元寶、袁大頭銀元古錢幣,與電話銀元不能擦洗,不能磕碰劃傷,保持原始狀態(tài)否則將貶值!餐巾紙分開單包好保存即可!其次,網(wǎng)上報價幾十萬的幾乎都是詐騙公司,任何以拍賣名義估天價收取各種前期費用的就是詐騙;任何以天價現(xiàn)金收購名義讓你去公司花錢開鑒定證書的就是詐騙。如是以上情況的受害者請報警。真正的收購是看過圖片拿現(xiàn)金上門直接交易的。
銀元鑄造在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幣總廠制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制造發(fā)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開始制造宣統(tǒng)元寶銀元,宣統(tǒng)二年(1910)清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統(tǒng)一于中央,規(guī)定國幣以圓(元)為單位,主幣每元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幣有銀、鎳、銅幣,規(guī)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于十月發(fā)行。造幣總廠還根據(jù)《幣制則例》規(guī)定,于宣統(tǒng)二年試制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由于辛亥革命爆發(fā),清迅速覆亡,所鑄銀幣沒有來得及正式發(fā)行,僅以軍餉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統(tǒng)一鑄造的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