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器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zhì)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zhèn)沃档脩岩?,與《七修類稿續(xù)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zhì)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zhì)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后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哥窯位于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nèi),是龍泉窯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宋時龍泉有造瓷匠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均善治瓷器”,較好地繼承了越窯的傳統(tǒng),同時注意不斷吸收官窯的技術(shù),燒造的瓷器質(zhì)量突飛猛進,在釉色和造型上都有的造詣,有“青瓷之花”的美稱,因而窯以人名,分別被稱為“哥窯”和“弟窯”,其中哥窯五大名窯之一,弟窯也享有的聲譽。
哥窯創(chuàng)燒于五代,全盛于南宋,以專燒青瓷而。產(chǎn)品胎薄質(zhì)堅,坯胎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黑灰胎有“鐵骨”之稱;釉層飽滿,色澤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黃等色,以灰青為主,粉青為名貴。以紋片為裝飾,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紋片形狀多樣,大小相間者,稱為“文武片”;有細眼狀者稱“魚子紋”;似冰裂狀的稱“白圾碎”。還有蟹爪紋鱔魚紋、牛毛紋等多種。這種因釉原料在燒造過程中收縮系數(shù)不同而形成的紋形,自然美觀,深受人們的歡迎,因此成為一種別具風格的裝飾藝術(shù)。哥窯瓷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器腳露胎,胎骨如鐵,局部釉隱現(xiàn)紫色,因而享有“紫鐵腳”的美稱。
哥窯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紫灰和土黃等多種色澤,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米黃的不同,而以油灰,米黃為主。其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紋,大小有別、裂紋顏色的深淺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qū)域的不一樣,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即由于紋片的交錯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形狀:形成所謂細紋者俗稱“魚子紋”;紋片細碎者也叫“百圾碎”;較粗疏的黑色龜裂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著,呈現(xiàn)深淺顏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傊鼈兣c底色形成色澤上的對比,深淺相近、條塊分明,非常自然貼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滿這種碎裂的紋片,它好像寒冬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shù)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富有的觀賞價值。哥窯由于是柴燒,釉面也有一定橘皮釉效應,釉料配制的特殊而造就釉面有皮膚出油的感覺,隨之時光流逝就具備酥油光澤從而更 博得人們的喜愛。
南宋哥窯與北宋哥窯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胎土。浙江瓷窯的胎土具有一定共性,胎土普遍呈黑褐、深褐、褐紅色。因胎色重,口沿因掛不住釉露出胎色而稱“紫口”,足部因不施釉露胎處顯黑鐵色而稱“鐵足”。哥窯的“紫口鐵足”現(xiàn)象是特指南宋哥窯,而傳世哥窯是沒有“紫口鐵足”現(xiàn)象的,因為傳世哥窯的胎土類似于北宋汝窯和北宋汴京官窯,呈香灰色、淺白色、灰白色。這樣的胎土在浙江一帶是沒有的,是河南諸窯口胎土呈現(xiàn)的共同特征。古有“官哥不分”、“官汝不分”的說法,也可以合理推測北宋汝州或開封附近,有窯口創(chuàng)燒了介于官窯和汝窯開片之間的哥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