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漢傳佛像通常用青銅,藏傳佛像通常用紅銅;清代漢傳、藏傳佛像才有用黃銅鍛造的,但乾隆期間漢傳佛像也有用紅銅鍛造的。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顯露哪怕是米粒巨細的黃銅色,就必是新仿佛像無疑。
明清佛像在造型風格上各具特色,蘊含著鮮明的時代印記,為鑒定提供了關鍵線索。
明代佛像整體風格莊嚴肅穆,又不失靈動飄逸。面相多豐滿圓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寬闊,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柔和,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氣質。身材比例適中,較為勻稱協(xié)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仿佛能隨風飄動,凸顯出造像的動感與韻律。菩薩像更是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 S 型,盡顯溫婉婀娜之態(tài);瓔珞、佩飾精密繁復,雕琢細致入微,彰顯出華麗尊貴。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典型特征。臺座方面,多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蓮瓣圓潤,底沿外卷,邊緣常飾有連珠紋一周,時代特色。
明清佛像制作工藝,集鑄造、雕刻、鎏金等多種技藝于一體,從工藝細節(jié)處可探尋真?zhèn)畏鹣竦牟町悺?br />
明代佛像鑄造工藝高超,采用失蠟法或翻砂法,胎體厚重堅實,銅質精良,多為青銅或紅銅材質,質感強烈。佛像表面打磨光滑細膩,線條流暢清晰,無論是面部五官、服飾紋理還是手勢姿態(tài),都雕琢得到位,栩栩如生,充分展現(xiàn)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尤其是永宣時期的佛像,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鎏金層厚實且均勻,歷經歲月仍金光熠熠,光彩奪目。雕刻工藝細致入微,佛像的發(fā)絲、指甲、瓔珞等細節(jié)都刻畫得絲絲入扣,立體感十足。衣紋的處理更是一絕,采用寫實手法,褶皺自然流暢,仿佛真實衣物的質感,給人以靈動飄逸之感。
清代佛像制作工藝延續(xù)明代,并有所發(fā)展,技法更加成熟多樣。鑄造工藝同樣,注重細節(jié)表現(xiàn),佛像的面部表情、肌肉紋理等都塑造得細膩逼真,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人物的神態(tài)與情感。雕刻工藝在繼承明代寫實風格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裝飾性,花紋圖案繁復華麗,增添了造像的藝術美感。鎏金工藝依然流行,不過清代中后期部分佛像鎏金層較薄,色澤略顯暗淡,與明代佛像的厚重金水有所不同。此外,清代佛像還常運用鑲嵌工藝,如在佛像的寶冠、瓔珞、蓮座等處鑲嵌寶石、珊瑚、松石等,以增加其華麗程度,但真品鑲嵌工藝,寶石質地優(yōu)良,而贗品往往鑲嵌粗糙,寶石品質低劣。
明清佛像材質多樣,不同材質具有特的質地特性,是鑒定佛像真?zhèn)蔚闹匾罁?br />
明代佛像常用青銅、紅銅材質,銅質純凈,雜質較少,質感古樸厚重。由于年代久遠,歷經歲月氧化,佛像表面會形成一層自然溫潤的包漿,色澤柔和,觸手生溫,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真品包漿均勻細膩,深入肌理,與佛像融為一體,難以輕易剝落;而贗品包漿多為人工做舊,顏色生硬,分布不均,容易出現(xiàn)剝落、掉色現(xiàn)象。部分明代佛像采用鎏金工藝,鎏金層與銅胎結合緊密,歷經數(shù)依然牢固,不易脫落,且在歲月的磨礪下,鎏金表面會呈現(xiàn)出細微的磨損痕跡,自然而真實。
“聞” 涵蓋聽聲與嗅味。輕敲佛像,聽其聲音,古代佛像所用銅質純凈,敲擊聲清脆悠揚、余音綿長,而現(xiàn)代仿品多為合金材質,聲音沉悶、短暫尖銳。嗅聞佛像氣味,長期供奉、煙火熏蒸的古佛像,會散發(fā)淡淡的煙火味或寺廟特有的香火氣,若長期埋藏地下,還會有輕微發(fā)霉、發(fā)朽味;現(xiàn)代仿品由于多經化學藥劑處理,常帶有刺鼻的化學腐蝕味或油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