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于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tǒng)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xiàn)象,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fā)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銖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后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有人辨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后似為“兇”字。于是有人說是隋的兇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借此詛咒隋末戰(zhàn)亂而已。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xù)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xiàn)象才有所緩和?!扒?,“會昌”均為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