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洪憲瓷,即落有“洪憲年制”或“洪憲御制”款識的瓷器。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有數(shù)件此類款識的瓷器,如一件粉彩人物紋瓶,口徑10.1厘米,底徑10.3厘米,高27.7厘米,腹圍50厘米。造型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腹,圈足。口沿描金,口內(nèi)施松石綠釉。器身通景繪粉彩山水人物紋,題名為“淵明愛菊”。底亦施松石綠釉,書紅彩“洪憲年制”四字楷體雙方框款,款識工整。 從館藏的這些洪憲款瓷器看,主要是仿雍正、乾隆朝的粉彩、琺瑯彩風(fēng)格,造型以碗、盤、瓶居多。這些瓷器胎質(zhì)細膩,釉色白潤,繪畫生動,施彩艷麗,制作之精可與歷代的官窯器物相媲美。 用瓷以“居仁堂制”、“靜遠堂制”款瓷器為代表。“居仁堂制”款瓷器是袁世凱任大時的瓷,如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粉彩開光博古圖梅瓶,口徑4.2厘米,底徑7.7厘米,高25.7厘米,腹圍48.2厘米。造型為小口,短頸,圓肩,腹下內(nèi)收,圈足。頸肩部繪粉彩纏枝花卉紋。器身繪粉彩開光圖案,其中花葉圍成的兩組大開光內(nèi)飾博古圖,扇形與圓形小開光內(nèi)飾花卉紋。開光外飾以花卉紋。底書紅彩“居仁堂制”四字雙行篆體方框款,款識工整。 “靜遠堂制”款瓷器則是徐世昌任大時的瓷,如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紅地粉彩描金開光花鳥紋瓶,口徑9.8厘米,底徑9.3厘米,高31.7厘米,腹圍48.5厘米。造型為撇口,束頸,豐肩,長圓腹,圈足。器里及外底施白釉。瓶腹部兩圓形開光內(nèi)各繪一幅粉彩花鳥圖。開光外通體飾珊瑚紅釉為地,上飾描金纏枝花卉紋。底書紅彩“靜遠堂制”四字篆體方框款,款識工整。 此外,還有曹錕任大時的“延慶樓”款識瓷器,蔣字珍品蔣介石任大時的“蔣”、“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中正”款瓷器等。 紀念瓷以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黑地描金粉彩開光山水紋瓶為代表。此瓶口徑11.9厘米,底徑14.8厘米,高32.3厘米,底書“江西陶專精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從資料記載來看,這件大瓶與1947年為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由江西省立陶業(yè)學(xué)校設(shè)計制作的那批禮品瓷風(fēng)格一致,堪稱民國瓷中的。
專為袁世凱燒制 “洪憲瓷” 的郭葆昌致富后,收藏了大量古瓷,成為民國時期的陶瓷。他將家中所藏瓷器編成圖譜《觶齋瓷乘》(郭葆昌別號觶齋主人),共 20 冊,還著有《瓷器概說》《項子京歷代名瓷譜識》等有關(guān)陶瓷的著作。郭葆昌病故后,所藏瓷器為其子女所有。文物王世襄先生怕這批珍貴瓷器散失,找到郭葆昌的子女。經(jīng)周折,宋子文同意付給郭家十萬美金,以 “捐獻” 名義將這批瓷器收購。王世襄先生與周士莊先生對照《觶齋瓷乘》的照片及注明的尺寸,逐箱逐件清點后裝回原箱,加貼故宮博物院封條。當代民間藏有一個粉彩碧桃膽瓶,為袁世凱 “洪憲” 年間制作,據(jù)說當時瓷工因?qū)υ绖P稱帝不滿,利用膽瓶造型及畫面諧音寓意袁世凱 “膽小”,而瓶體化 “碧桃”。這件瓷器既有雍正粉彩的華美,更是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具有收藏價值。
清末,江西鄱陽的 “云林畫室” 造就了一批繪畫人才,如黎竹庵,后來成為有名的畫師,其瓷板畫備受人們喜愛,還有人成為景德鎮(zhèn)刻瓷名家,創(chuàng)出刻瓷特技。民國初期,饒州統(tǒng)稅局局長繆某請黎勉亭刻袁世凱像獻上,袁世凱大喜,令其入京授職,并雕刻像,其刻瓷作品應(yīng)算袁世凱特制瓷的一部分。
這些 “居仁堂” 款瓷器用于在開國大典上贈送賓客以及袁世凱自用,它們既有乾隆琺瑯彩和粉彩的富麗華貴,又融入了民國時期的新風(fēng)格,多為日用器具和瓶類。例如粉彩山水三果雙耳瓶,白地施彩,瓶口至肩部以及腹下部分飾青花圖案,腹部繪山水人物圖案,頸部飾耳,是典型的民國瓶類瓷器風(fēng)格,但其釉質(zhì)潔白無瑕,描繪入微,具備 “內(nèi)庭恭造之式” 的品質(zhì),2005 年 12 月 12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賣會上,此瓶以 57.2 萬元成交,創(chuàng)下了洪憲瓷的拍賣紀錄。
洪憲瓷存世量,隨著袁世凱的倒臺,“洪憲瓷” 流散,成為瓷器收藏家們競相追逐的寶物,其收藏價值,不僅因其精美絕倫的工藝,更因其承載的特殊歷史意義,是研究民國時期瓷器制作和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除了袁世凱的 “洪憲瓷”,民國時期其他軍閥也有自己的專屬瓷器。徐世昌的 “靜遠堂制” 款瓷器,專仿雍正朝器物,多為單色釉,尤以天藍釉和青釉為出色,如年窯暗花蟬紋梅瓶,釉面極其精細,為稀世之珍。徐世昌作為一代軍閥兼文人大,學(xué)問深厚,書畫造詣,自詡為 “水竹邨人”。郭葆昌深知徐世昌的審美趣味,為其監(jiān)燒的瓷器多仿雍正年窯的單色釉,格調(diào)含蓄而優(yōu)美,貼合徐世昌以雅士自居的文人風(fēng)范。徐世昌還將這些瓷器作為禮物巴結(jié)日本人。
民國官窯瓷器的胎質(zhì)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早期普遍較為粗松,相較于晚清更為明顯,胎釉結(jié)合部常泛黃色,但也存在精細的瓷器,與晚清類似。例如一些 “洪憲瓷”,其胎質(zhì)白潤,這是因為在制作過程中選用了精良的瓷土,經(jīng)過精細的加工和淘洗,使得胎質(zhì)細膩潔白,且胎體相對較輕,呈現(xiàn)出玲瓏輕巧的質(zhì)感,有別于一般民窯瓷器的粗重。
3年